脂质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一)脂质体的制备和质量研究
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16-08-24浏览次数:
脂质体(Liposomes)是由磷脂胆固醇等为膜材包合而成。磷脂分散在水中时能形成多层微囊,且每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这种微囊就是脂质体。脂质体可分为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含有表面活性剂的脂质体。按性能脂质体可分为一般质体(包括上述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和多相脂质体等)特殊性能脂质体、热敏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超声波敏感脂质体、光敏脂质体和磁性脂质体等。按电荷性,脂质体可分为中性脂质体、负电性脂质体、正电性脂质体。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恶性肿瘤的靶向给药治疗方面极具潜力。为克服脂质体作为载体的靶向分布不理想、稳定性较差的缺点,近年来开发了一些新型脂质体,如温度敏感型、PL敏感型、免疫、聚合膜脂质体。前体脂质体概念的提出和研究,提供了克服脂质体不稳定的较好思路。
脂质体作为目前最先进的,被喻为"生物导弹"的第四代给药系统成为靶向给药系统的新剂型。
1、 脂质体的制备和质量研究
1.1 制法 目前较为成熟的脂质体制备技术主要有以下两种:
1.1.1 冻干法 该法采用低温干燥技术,通过反复包封、反复冻干来实现较高的包封率和稳定性。其主要缺点是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且脂质体的稳定性是在体外固态条件下实现的,还原为液态进入人体后,需采用特殊技术来控制脂质体的体内行为。
1.1.2 组N型脂质体 该技术采用一组特殊的稳定剂来稳定脂质体的内相和外相。其特点是对水溶性物质一次包封便可实现70%以上的包封率、无需采用特殊方法便可实现极高的物理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制备工艺简单,便于工业生产。尤其是用该技术制备的脂质体的体外形态与体内形态相一致,均为液态,从而大大提高了脂质体体内行为的可控性。
1.2 脂质体的质量研究
粒径及粒度分布:
1.2.1 脂质体的粒径一般为nm级,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粗略测量其粒径和粒径分布。
1.2.2 测定包封率的关键是把未包封的游离药物从脂质体上分离出来,常用的分离方法有柱层析法、透析法、超速离心法、超滤膜过滤法等。
1.2.3 渗漏率 渗漏率即为脂质体贮存期间包封率的变化情况,也就是贮存期间包封量的减少与刚制备脂质体的包封量之比。
1.2.4 体外释放 脂质体中药物的释放速率与脂质体的通道性有关,体外释药速率的测定可初步了解其通透性的大小。
1.2.5 体内实验 脂质体的高效低毒作用是通过体内实验得以验证的。采用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模型系统,在这个系统中,PK参数用动力学实验数据分析法描述包封于脂质体的药物及未包封的药物在治疗部位的积蓄;而PD参数通过动物实验用来描述成活率及致死率,这个模型能够比较确切的预测和循环药物的体内释放率。
脂质体区别于其它普通制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具有靶向性。脂质体的靶向性分为被动靶向性和主动靶向性,被动靶向性是脂质体进入人体后的自然分布,即静注体内的脂质体主要定位于肝、脾、骨髓、血液中的巨噬细胞等;而主动靶向性是改变脂质体被动靶向性的特点,使其定位于特定的细胞、组织、器官,这受到了脂质体粒子大小及毛细血管种类的限制。脂质体的靶向性可以通过放射性元素标记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验得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