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初接触磷脂的同学:磷脂种类与特征差异

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16-10-11浏览次数:


艾韦特专注磷脂、脂肪乳、脂质体,我们希望将以下信息分享给同学们,尤其希望这些经我们总结的信息,帮助到初接触磷脂的同学,去更好地了解这一常见于文献报道、熟悉但又陌生的注射剂辅料。

 

我们可以在诸多文献及上市脂质体、脂肪乳处方中见到磷脂(Phospholipid)的身影,但我们需要注意在这些场合中提及的“磷脂”,指代的到底是什么,因为磷脂并某种单一物质,是一大类甘油磷酸酯的总称甘油和磷酸的结构特点,导致了磷脂结构多样性的产生。

磷酸是三元酸,在磷脂分子构成中,它提供了两个羟基(-OH)参与反应:一端与甘油α位的羟基结合形成甘油磷脂酸(PA),另一端的-OH可与胆碱、丝氨酸、肌醇、乙醇胺、甘油等发生酯化反应,形成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甘油(PG)等不同种类的甘油磷酸酯,这些磷脂间的理化性质差异明显,实际应用中常常不可互相替代。 

甘油磷酸酯中,甘油剩余的两个羟基会结合不同的脂肪酸,这些脂肪酸可能长度不同,也可能不饱和程度不同,甚至不同分子间两种相同脂肪酸结合的羟基(位点可能恰好相反存在于甘油上的这种脂肪酸组成差异,造成了相同种类的磷脂分子,其磷酸甘油部分也不尽相同。在实际应用中,换用不同长度及饱和度的相同种类的磷脂分子,对制剂处方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帮助。

 

天然来源的磷脂,混合物。PCPE、PS、PI、PG等组分均不同程度存在,通常,最多的是PC、其次是PE,因此市售的天然磷脂,常常以PC的含量区别不同品质的产品。但是,我们需要知道,无论PC的纯度多高,天然磷脂始终是混合物,且PC内部,也会因脂肪酸的不同导致存在形形色色的PC分子。在实际应用中,这些不同磷脂分子的理化性质差异对实际结果的影响不可避免。

天然磷脂以其来源不同,可分为蛋黄卵磷脂大豆磷脂两种。二者在磷脂和脂肪酸种类及组成上存在较大差异。简单而言,蛋黄卵磷脂的磷脂种类较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少,大豆磷脂的磷脂种类较少、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多。【详细的差异及对比图表,您可以浏览我们之前推送的相关文章(微信号:AVT-SH),或者参与我们走进高校的技术报告活动了解。】

天然磷脂优良的乳化剂在全球上市的脂肪乳制剂,比如前列地尔、氟比洛芬酯、丙泊酚、丁酸氯维地平、依托咪酯、鱼油、大豆油等脂肪乳中,均使用了蛋黄卵磷脂作为乳化剂。

 

除了以大豆磷脂为原料氢化得到的氢化大豆磷脂(HSPC)外,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合成磷脂基本都是通过全合成的手段得到的,比如:DSPEDPPE、DSPC、DPPC、DSPG、DPPA、DOTAP、DEPC、DPPG、DSPE-MPEG2000等。这些合成磷脂最主要的特点是:结构明确、纯度高、理化性质确定。当然,全合成的获得手段,使得合成磷脂的价格也远较天然磷脂为高。

合成磷脂是化学合成手段进步和完善下,辅料行业的重要收获,因为它是脂质体的关键辅料,构成脂质体膜材的理想物质胆固醇(CHO-HP)的帮助下,选择不同的合成磷脂,可以适应不同药物成分的要求,成功制备脂质体。